近日,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發布《重慶市應對氣候變化“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根據《規劃》要求,到2025年,重慶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達到國家考核要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下降14%。
《規劃》設置了16項工作指標,其中10項約束性指標、6項預期性指標??傮w來說,到2025年,重慶的碳強度持續下降,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氣候變化影響觀測、評估及風險管控得到加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綠色產業體系、清潔能源結構和低碳消費模式基本形成,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農林業等重點領域節能減碳取得明顯成效,碳中和技術創新和產業孵化體系初步構建。
一是嚴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發揮碳強度控制引導作用,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控制工業、建筑、交通、新基建等重點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強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
二是主動適應氣候變化?;谧匀唤鉀Q方案推進城市更新,提升基礎設施、農業等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加強水資源管理和設施建設,強化森林和生態系統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三是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創新。培育應對氣候變化創新主體,推動綠色能源、低碳交通、零碳建筑、重點行業減污降碳等關鍵核心低碳技術研發,推進氣候友好型技術創新成果轉化。
四是開展應對氣候變化試點示范。以“雙碳”目標為引領,開展近零碳示范建設。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推動氣候友好型項目實施,探索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試點示范。
五是健全應對氣候變化激勵約束機制。加大財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深化碳排放權交易、溫室氣體自愿減排、“碳惠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電力市場化交易等市場機制建設,推動氣候投融資試點。
六是構建現代化應對氣候變化治理體系。完善應對氣候變化政策體系,提高溫室氣體統計核算和監測能力,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治理,完善應對氣候變化信用體系。
《規劃》還要求對重大事項進行動態跟蹤和定期協調推進,建立市級跨部門工作推進機制,整合信息和數據資源;定期對行業主管部門和區縣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和任務實施情況開展評估考核;加快培育應對氣候變化科研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