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昌市生態環境局公布2021年工作總結和2022年工作計劃,其中2022年工作計劃,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二是加快推進環保督察問題整改,三是強化生態環境風險管控,四是探索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五是優化服務助推高質量發展。詳情如下:
南昌市生態環境局2021年工作總結和2022年工作計劃
一、2021年工作總結
(一)突出“三個治污”,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扎實推進
一是扎實推進藍天保衛戰。以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為主線,全面推動揮發性有機物(VOCs)、機動車尾氣、燃煤鍋爐治理和露天禁燒工作。VOCs治理強力推進,完成小藍、經開、進賢3個工業園區“一園一策”方案及55家市級重點治理企業“一企一策”方案,完成106家加油站和3個儲油庫現場技術監督幫扶工作,完成6個縣區130家有噴涂作業的汽修企業現場幫扶檢查。汽車尾氣治理持續發力,持續落實柴油貨車路檢路查和入戶監督抽測聯合執法機制,抽測柴油貨車10870輛、非道路移動機械1375臺,超標車輛全部移送有關部門處罰。露天禁燒管控落實有力,建成投運禁燒高空瞭望系統15套,露天禁燒巡查累計出動175.5萬人次,處置各類焚燒333起。
二是扎實推進碧水保衛戰。全力保障飲用水源安全,推動完成昌南、昌北應急水源工程及規范化建設,常態化開展飲用水水源地日常巡查。全面推進鄱陽湖南昌湖區水環境治理,對鄱陽湖監測斷面進行總磷溯源,形成南磯山、南湖村斷面總磷溯源初步結論;加快建設環湖周邊村莊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推進水產、畜禽養殖污染治理。重點推進前湖水系綜合整治,邀請專家團隊對前湖水系進行實地調研,探討前湖生態補水工作,加強前湖水系污染源核查。試點開展城區生活污水處理廠調研,以朝陽污水處理廠服務范圍內的8個小區和5個泵站為試點開展調研,為城區水環境治理提供決策依據。
三是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嚴格建設用地管理,對納入全國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系統的142個地塊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確定未超標地塊99個,污染地塊9個,其他疑似污染地塊狀況正在調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70個建制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新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208個。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摸排全市11個地下水國考點水質狀況,排查超標點位周邊污染源,加快開展經開區和安義化工園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與風險評估。持續加強固體廢物環境監管,在全省率先建成南昌市工業固體廢物監管平臺(一期),對重點產廢及經營單位試點安裝智能終端設備并接入平臺,智能稱重設備安裝23家,全過程接入16家。
(二)堅持“結果導向”,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得到有效治理
一是問題整改機制不斷健全。全面總結近幾年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及銷號管理工作經驗,將各級各類環保專項整治問題及督察交辦信訪件劃分為疑難復雜問題、重點問題和一般性問題,實行省級、市級、整改責任單位三級管理。二是督察信訪件辦理長效推進。建立督察信訪件辦理調度、審核、督查、督辦機制,明確整改目標、整改措施、整改時限及責任單位,確保督察信訪件整改責任落實到位。截至2021年底,中央第二輪環保督察交辦的704件信訪件,已解決673件,解決率達95.6%。三是環保督察典型案例整改加快推進。全面調查梳理中央環保督察典型案例曝光問題,分近期、中期、遠期3個階段推進。
(三)擦亮“綠色底色”,高水平保護助推高質量發展有力有為
一是積極服務“六穩”“六保”。制定執法正面清單實施細則,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對違法企業利劍高懸。打造“質量最優、審批最快、服務最好”的“三最”環評審批服務,推動重大重點項目落地實施。打造服務企業接待日活動“升級版”,積極幫助企業紓難解困,市縣兩級接待企業487家,現場答復或解決問題467件。二是全面推進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在全省率先制定“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劃定環境管控單元95個,推動“三線一單”成果落地應用,推動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進一步優化。三是規范環境市場體系。在全省率先建成環境檢測單位監管平臺,積極探索違規檢測單位查處方式,通報3家檢測單位的違規行為。創新機動車檢驗機構監管模式,開啟檢測數據審核365天“不打烊”服務,在全省率先開展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密碼樣考核,并完成全市43家檢驗機構考核。
(四)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切實防范化解各類環境風險
一是大力推進自然生態保護。深入開展生態示范創建,灣里太平鎮獲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省級實踐創新基地,進賢縣溫圳鎮、民和鎮、新建區厚田鄉獲評省級生態鄉(鎮),命名市級生態村13個。二是妥善做好環境風險防范及應急事件處置。開展重點領域環境安全隱患專項排查,結合疫情防控要求,對醫廢清運、處置情況進行全面檢查,確保疫情醫療廢物規范收集處置。三是嚴格輻射安全監管。全市在用放射源單位實現全覆蓋檢查,完成196家核技術利用單位現場檢查,回收送貯放射源22枚。
二、2022年工作計劃
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大氣方面,以協同控制PM2.5與臭氧污染為主線,以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等臭氧前體物污染減排為抓手,強化工業廢氣、移動源尾氣、燃煤鍋爐廢氣治理和露天禁燒工作,持續改善空氣質量。水方面,以保障飲用水水源水質為前提,以改善提升地表水斷面水質為目標,統籌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景觀、水文化。土壤方面,加大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力度,持續開展污染地塊監督管理,持續推進重點地塊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和風險評估,加大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監管力度。
二是加快推進環保督察問題整改。積極推進中央第二輪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督促各責任單位對照整改方案,落實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及交辦信訪件整改,確保按時保質完成各項整改任務。
三是強化生態環境風險管控。完善環境監測與預警體系,加快完善水環境監測網絡,加快補齊醫療廢物處置與應急能力短板。強化環境風險防控與應急,實施分類分級管控,積極推進“南陽實踐”試點,加強輻射安全監管。
四是探索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嚴格落實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約束性指標,控制重點領域碳排放。普及低碳知識,印發具有南昌特色的應對氣候變化教育宣傳冊。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持續推進“三線一單”成果落地運用。持續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
五是優化服務助推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整合行政檢查事項,制定環評審批相關舉措,確保生態環境保護行政許可事項高效、高質辦理。繼續推進生態環境領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前謀劃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