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生態環境部召開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監測司副司長蔣火華介紹,當前臭氧污染形勢不容樂觀,污染防治任務仍然較重。今年前4月,全國339城市臭氧平均濃度為1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8.5%。高濃度臭氧可對人體健康、作物生長造成危害,已成為現階段夏季主要大氣污染物。
據了解,臭氧已成為影響夏季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臭氧污染是指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等前體物在太陽輻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造成近地面臭氧濃度超標的現象。因此,臭氧濃度既與VOCs、NOx等前體物排放強度密切相關,也受到氣溫、輻射強度、濕度、風速等氣象因素的共同影響。盡管臭氧超標不像顆粒物超標那樣明顯影響大氣能見度,不易察覺,但高濃度臭氧仍可對人體健康、作物生長造成危害,已成為現階段夏季主要大氣污染物,日益受到社會公眾關注。
蔣火華表示,我國從2013年開始,將臭氧納入大氣污染物常態化監測,監測數據顯示,近五年夏季(5–9月),全國O3平均濃度保持在150微克/立方米左右,臭氧超標天數比例平均為11.1%(夏季),其中以輕度污染為主,約占88%。
蔣火華強調,“臭氧污染形勢不容樂觀,污染防治任務仍然較重。”2022年3月以來,我國部分重點區域氣溫同比偏高、相對濕度偏低、降水偏少,有利于臭氧生成。受此影響,1—4月,全國339城市O3平均濃度為1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8.5%;重點區域中,成渝地區、長江中游城市群O3濃度同比升幅超過20%,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地區同比升幅超過10%,珠三角地區濃度最高達到1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7%。
蔣火華介紹,為支撐臭氧污染防治,生態環境部加大臭氧監測工作力度,推進PM2.5和O3協同監測能力建設,加強VOCs、NOx等對臭氧生成影響較大前體物的監測,掌握其濃度水平、主要來源、生成機理,支撐大氣污染協同治理。重點做到“三個突出”。
一是突出全面覆蓋。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均開展以非甲烷總烴為代表的VOCs總量監測,分析各城市VOCs的濃度水平。目前,已有244個城市完成自動監測站建設并開展聯網。
二是突出重點區域。根據大氣污染特征,開展差異化監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和其他PM2.5超標城市,開展PM2.5組分和VOCs組分監測;O3超標城市和其他VOCs排放量較高城市,開展57-117種VOCs組分監測。目前,臭氧超標的城市中,已有134個開展VOCs自動監測。
三是突出源頭監測。加強企業、園區、交通等污染源專項監測。在VOCs排放量較大的企業和工業園區周邊,開展VOCs組分監測;在公路、港口、機場、鐵路貨場附近,逐步建設交通污染監測站點,重點監測氮氧化物等臭氧前體物 。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加快補齊短板,一方面完善監測網絡布設,推動各地加快協同監測,加強監測數據聯網;另一方面深化監測數據分析,全力支撐臭氧污染精準、科學、依法治理。”蔣火華說。